如何选择一个正确的博士生导师?

原问题首发于知乎。

如何选择一个正确的博士生导师? - Isaac Wang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758686/answer/3497713703 card-link icon

这篇文章假定读者打算博士毕业后从事学术道路,首选在大学、研究所等机构寻求工作。

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博士生到底需要什么?在我看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毕业后进入学术圈时的人脉资源、研究方向和课题选择上的指导、具体的学术知识甚至技术细节的指点、经济支持。需要提前指出的是,这些资源彼此之间并非相互独立。例如,有功成名就的大牛教授显然具备提供上述第1-2项帮助的能力。但如果学生开始读博时起步较晚,在第1-2个project期间尤其需要具体的细节指点,而大牛却无暇顾及或者已经不再熟练,学生会表现的非常挣扎,进而导致享受不到大牛的资源(因为大牛可能因为你表现不好而不愿意给你强推)。这对学生的打击是巨大的。一些顶级学校的大牛教授尤其如此,因此每年都会在六大见到踌躇满志进校门最后却被带废的phd学生,非常可惜。 先讲一下上述资源为什么重要,以及自行解决的可能性。

人脉资源。

实话实说,无论是国内还是欧洲还是北美,但凡学术圈,人脉第一位。你有一个名字如雷贯耳的导师或者亲密合作者,有他不断的提携你、在人前夸奖你、推荐你,你的生涯会一帆风顺。你申请职位、申请经费、争取做talk的机会,都会比别人容易许多。

这个是自己很难争取的。你需要凭借自己的努力不停的去社交,不停的去让其他人认识你。很多时候,出身就是标签。我知道这很可能不符合对于学术的一些理想和道德准则,但现实是arXiv上的文章实在是太多,如果作者里没有认识的人或者起码是名声不错的学术机构,很多人连文章都不会点开。要想在这种情况下让别人了解你的工作,需要你有极强的写作、报告能力,还要看运气有没有人给你机会做报告。

  1. 研究方向的指点。

做学术,怎样有影响力?你需要做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并且要能做出来结果。这里牵扯到很多学问。某个问题,关心的人多不多?解决它的可能性大不大?目前经费更倾向于给哪里?这些都是需要在业内几十年的浸润才能回答的问题。学术界走到最后的人,不一定是技术水准最强的人,但一定是在大家最关心、经费也愿意投入的问题上有所建树的人。

方向走错了,可能会发了很多文章但是并没有人follow没有人引用,可能会因为问题本身在当下的时代就不太可能解决而导致很久写不出一篇文章,等等。无论哪一种结局,对生涯的伤害都是致命的。

但是这一点本身不见得非常难以自行解决。参加会议听大牛的报告总会有机会的吧,和身旁的人讨论总有机会的吧,或者导师间接带来的一些业内其他人的意见等等,都会或多或少的给你一些方向上的提醒。然而这里牵扯到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导师本人对方向的把握不准,或者他做的方向和你产生了分歧,或者他的研究偏好本身对找工作没有那么友好,你就不得不面临选择:要么跟导师的方向,承担方向本身的风险。要么自己独立选择其他方向,但这意味着和导师减少合作,而自己寻求其他合作本身就意味着风险。

  1. 技术细节。

毫无疑问,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必然是什么工作都完不成的。博士生作为科研新人,大部分时间都会花在学习具体的细节知识上。但知识细节其实是最不依赖导师本人的。但反过来说,如果完全没有人指点,想要从新人到成熟的工作者的过程也会非常痛苦甚至无法完成。只不过指点你的人不一定是导师本人。很多大牛组里都有博后带学生或者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传统。技术层面上,导师真不一定最牛。但如果导师本人同时还是技术大牛、紧跟前沿亲自上手,那就无话可说了,赶紧给命运之神磕一个。

  1. 经济支持。

这个主要看人。生活要钱,开会出差要钱。不差钱的自费解决,差钱的还是找个不缺经费的导师吧。 怎么判断导师是否满足上面的条件?

一个好的导师,应该具备上述大部分条件,同时现实一点,导师本人的研究方向不能和目前的学界关心的方向相差太多。比如有的大牛教授做的方向非常冷门,很不利于学生找教职。这种除非学生对这个具体的方向有执着的追求,否则还是不要选择这样的导师为好。

结果上倒推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如果一个教授近年的学生有不少找到了顶尖的博后、教职,那这个导师一定是个好导师。反过来,如果一个教授的学生出路比较差,没有人拿到教职,那么不建议你去做那个零的突破。这样的教授倒不一定是不好的教授。他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者、领路人。他可能有扎实的功底、高尚的学术品德,也愿意和学生交流,只是因为方向本身不好找教职才导致学生们结局尴尬。有这样的教授在系里,时常去找他请教问题、交流思想,也会是非常不错的体验。

判断一个导师是否愿意带学生,最简单的方法是看他发表的文章有多少是和学生一起发的。一个愿意带学生的导师,一定会稳定的产出和学生的合作成果(不一定是全部)。如果一个教授很多年都没有和学生一起写文章,那显然他有本事也不会教给你,强烈不建议跟这样的导师。

当然也不是没有个例。有些大牛虽然对学生尽心指导,但对收学生非常挑剔,会导致他出现一段时间内手下没有学生的空窗期。这个要注意分辨。

通过教授和学生的合作产出,也可以对上一点进行补充验证。如果教授产出多并且带学生写文章,本人又牛,但学生就是找不到教职,那大概率问题出在方向本身上。如果你对方向本身兴趣浓厚愿意冒险尝试,这样的导师会是不错的选择。

以上是in general判断导师实力强不强、愿不愿意带学生的方法。但如果你想判断导师具体拥有之前讲述的几项资源中的哪种,可能需要找一些认识的人直接请教,sterotype很可能不管用。除此之外,看导师平时合作交流的人都来自哪些机构、什么级别,也很重要。如果他平日就经常和世界顶级名校的教授们合作交流,参加最主流的会议,那他一定是主流学术圈内的一员,人脉资源和大体的方向把握不会差。 最重要的,导师真的适合你吗?

不同类型的导师,体验会有很大的差别。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做出选择。

  • 你目前的水平如何?已经可以相对独立,还是依然需要前辈对具体的技术细节进行指点?如果是前者,可能更加senior的、资源丰富但喜欢放养学生的教授是更合适的选择。如果是后者,可能年轻的AP是更好的选择。
  • 你的性格如何?抗压能力如何?对个人生活的追求和规划如何?找导师不亚于谈恋爱,性格合拍非常重要。你是更喜欢导师严厉一些,刺激你上进,还是更适合被鼓励引导?这方面如果选错了,可能整个博士生涯都会被毁掉。
  • 你希望主要跟一个导师一个方向深挖,还是希望博士期间多尝试不同的课题不同的合作者?有些导师鼓励学生和其他人合作,有些则反之。谈不上好坏,但是适合最重要。

最后,讲几个具体的例子

这里可以通过我见过/经历过的几个具体的例子,看看导师会从哪些方面支持和帮助学生。

我博士期间的导师是David Shih,但大部分工作与Keisuke Harigaya一起完成。圈内一般直接认Keisuke为我的PhD advisor。

David Shih是很有名的好导师了。前两年他的第一个学生拿到了LBNL的教职。截至目前没有一个学生毕业时找不到很好的博后位置。David是典型的严格型的导师。他会亲自上手工作,和学生合作会给出非常多的具体的指点,甚至亲自上手教你写代码。同时David经历过多次研究方向的转型,对各个领域都有涉猎,研究兴趣广泛、眼光独到。无论你是刚起步的学生,还是已经有一些经验的学生,找这样的导师都不会错。David同时非常鼓励学生广泛涉猎。我和Keisuke的合作也是在他的鼓励下完成。之前的学长在他的支持下也有很多的校外合作经历。

David说话难听,也是业内公认,如果学生犯错,张口fuck, idiot之类的词汇。我之前和某著名的push型年轻教授第一次相识做自我介绍,他得知我出身后张口就是”我说话没有你的导师那么难听“。他带过的所有学生私下都会讲起被骂的经历,在学生适应之前往往引起恐慌。但David骂人从来都是私下。在需要估计学生前途和面子的公开场合他只会说好话。人前夸人,人后骂人,是典型的好师傅,只要你承受得住。如果你选择的导师是这个类型,还不赶紧感谢。

Keisuke Harigaya是比较特殊的类型。我和他认识的时候他还是个博后,在我申请博后时刚刚晋升AP。和David一样,他同样亲自在一线产出,会给学生很多的细节指点,同样会鼓励学生和其他人合作。当他认为我应该优先侧重另一个合作时,甚至会主动跟我说”我这里的工作可以减少一点时间,不着急“。我申请博后前寻找job talk的机会时,他本人亲自发了很多邮件帮我联系机会。他写文章也从来不拖。但凡我因为申请一类的事情需要在某个特定日期前完成文章,他绝对不会拖延,必然会在截止日前帮助我定稿。

Keisuke性格和David相反。他说话慢悠悠的,也从来不说难听话,虽然鼓励的话基本也没见说过。但是因为他本人过于聪明,和他合作往往不经意间会感受到智商的碾压。经典场景是自己不会算的东西找他求教,收获一句’this is VERY easy, you don’t need to ask me, hehehehehehe’,同时脸上挂着奸笑。但往往事实证明我距离把他独立做出来也就差一步了,所以他的打击是正确的。。。

上述两位导师,连同我在博后期间合作过的1-2位教授,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是凡事必提及自己带的学生和博后。好的导师会在自己做报告期间,有机会就频繁的提及自己和学生/博后的相关合作成果,尽可能让圈内同行们记住自己带的年轻人。这些往往会成为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工作的敲门砖。

以上。希望各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博士导师。

王若泉
王若泉
博士后研究员

博士后研究员,粒子物理与宇宙学理论。音乐和体育爱好者。Neo-libe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