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头看,如果孙杨没有那次禁赛,会再多几块金牌吗?

400米,3分49秒58,这是孙杨复出后的第一场正式比赛。赛后,孙杨对着泳池频频点头,显然他对自己的这一成绩感到满意。
这场8月底举行的全国游泳锦标赛距离他的1500米世界纪录被芬克打破只过去了不到一个月,很难不引人遐想。于是很快,各种各样关于孙杨假如没有禁赛的畅想、甚至是对于他复出再战的期待,一时间成为了网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赶紧去把记录破回来呀”这样的梗更是在各大平台风靡。
热度飞起,冷水便随之而来:他早在禁赛前很久就不游长距离了,真指望他东京冲牌甚至以后复出啊?
话虽难听,却也是事实:孙杨最后一次参加奥运会时年仅24岁,而这次奥运之旅的斩获里,并不包括任何1500米的成果。
这实际上是两个问题:为什么孙杨这么年轻就结束了奥运之旅?以及,当时孙杨年纪并不大,怎么就没有1500米了?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自然是禁赛。第二个问题却是重中之重:孙杨里约1500米折戟,自然怪不到禁赛头上。而如果里约都拿不下,又如何指望在年长5岁后拿下东京?
而网友们(包括我)一直怨念颇深的东京200-800米的金牌,孙杨如果去,能拿到么?如果不能,那就是孙杨即便去了东京一样一无所获。这又是什么原因?
这就是本文想要回答的问题。
孙杨的1500米,巅峰是什么样子?
众所周知,孙杨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惊为天人。而除去奥运限定粉,大部分粉丝会在奥运开始前就充满期待:一年前的上海世锦赛,孙杨第一次在世界大赛上夺冠。他拿下了800米和1500米两个冠军,打破了1500米尘封十年的世界纪录。有了这次经历作为底牌,他对伦敦的1500米自然是志在必得。
但还不止于此。2012年,他的400米比起一年前进步了3秒多,一扫当年被朴泰桓欺负的阴霾,在奥运赛场上将朴泰桓远远甩在了身后。
这年最大的遗憾,是他把400米的世界记录放走了。

他划最后一下的时候距离池边还有距离,应该再全力划一下抢到边。但是他没有,选择了少划一下,轻轻飘过。
正是这一下放水,把到手的世界纪录放走了。
倒数第二下,领先优势更明显。其实他最后一下划水就已经卸力了。
最后输给比德尔曼的鲨鱼皮记录0.07秒,可以说只能怪自己了。然后12年过去了,再也没有人接近过这个记录。
这场比赛标志着孙杨的技术基本成型:极端的减阻、极端的划水效率。在400米这样还不算很长的距离上,孙杨就已经采取了极端追求效率的技术路线,来保证他后程有充沛的体能进行冲刺。
他每个50米(第一个50米含跳发,除外)划水次数大概是29-30次,比他1500米时的26-27次已经相差无几。这个次数已经接近绝大多数顶级运动员训练时拉长游的数字。
作为对比,我在帕尔特里涅利第一次1500米夺冠时对比过,他在1500米比赛中的每50米划水次数是42-44次,属于要被教练骂低效的水平。巅峰芬克则是35次左右。
更多的孙杨的技术细节,有机会单独开讲。
孙杨教科书式的游进,配合他优秀的有氧耐力,保证了他在前程丝毫不慢的同时,拥有举世无双的冲刺能力。
在400米里面,我们已经有机会一窥究竟。在300米转身处,孙杨和朴泰桓几乎齐头并进。而最后的结果,上图我们已经见过了。
这种类型的运动员,理所当然的统治了1500米。在伦敦的赛场上,孙杨断层碾压夺冠。
世界纪录保持了12年不谈,另一个恐怖的至今未被超越的成绩则是:他在这场1500米比赛里的最后100米冲刺阶段竟然游出了53秒49,这个分段成绩已经堪比顶级200米选手的后半程。
也难怪NBC的解说员在他起腿冲刺的阶段一直在不停的重复"He is sprinting, he is absolutely sprinting like a 50m freestyle swimmer."
作为对比,近几年号称“伺机超越的老六”、“后程无敌”的芬克,今年破纪录时的最后100米成绩是55秒多。
我想,说他是历史上最强的自由泳运动员、后程冲刺能力最强的长距离运动员,绝对不过分。
此时的孙杨,20岁半。
赛后孙杨依旧雄心壮志:1500米是他的主攻方向。他的第一块世界大赛奖牌、第一个世界纪录,都是1500米。他才20岁半,他要继续练,继续增加有氧,增强自己的打腿,增强自己的冲刺,他要游进14分30。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孙杨的下滑
2013年,孙杨和主管教练朱志根发生严重冲突。冲突细节我已经不想去回忆。但众所周知的是,朱志根对队员的打骂从来是家常便饭。
而作为冲突的代价,孙杨失去了2013年春去高原训练的资格,还差点丢掉了2013世锦赛的报名资格。最后多次辗转、努力斡旋,他转到了主攻中短距离的张亚东门下。
我不想去评论冲突过程的是非对错。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孙杨的成绩,成为了教练用来惩罚他的手段。在我看来这是本末倒置的。
运动员安排给教练,是让你出成绩的。教练惩罚也好立威也罢,成绩都是最终目的。
而这一波时间里,成绩成为了手段,立威成为了目的。到了这一步,冲突的原因是什么、谁对谁错,已经不重要了。
教练为了惩罚运动员直接导致国家史上最优秀的游泳运动员成绩大幅下滑,属于没有完成党和人民交代的任务。
上面那一段的新闻,至今依然能搜到不少。
2013年夏天,孙杨最终还是站上了1500米比赛的舞台。但是过去一年里不系统的训练,尤其是高原训练的中断,彻底摧毁了他的有氧储备。
他只剩下了余威犹在的后程,前程则无法保证稳定的高速。这一次,在1400米转身处,他依然处在第二位,让千年老二科克伦看到了获胜的希望。
孙杨最后还是起了腿。他的后程像2012年的400米那样拯救了他。但是,14分41秒15的成绩,比去年已经整整慢了10秒。
一个21岁的运动员,无伤无病,在自己的主项上一年下滑10秒,可笑,可悲,可叹。
但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怪孙杨。训练是教练安排的,而孙杨从来都是主动加练的那一个。
只是,损失的有氧储备,再也不可能回来了。
有氧耐力是年轻人的专利。到了20岁的年纪,就已经需要通过不断的训练去维持了。而一旦中断,有氧的下滑是不可逆的。
换句话说,到了成人之后,指望有氧大幅提升是不可能的,除非是零基础的人刚刚入门。
这样的例子不少。
比如菲尔普斯参加的最磨人的项目是什么?答案是400混。
菲尔普斯遭遇挫折是2009年吸毒事件。09世锦赛,菲尔普斯没再报名400混,当时24岁。
随后2010年的泛太平洋锦标赛,他巅峰期统治力无与伦比的400混只拿到第4,要知道泛太不是全球都会参加的比赛,对手远远没有世锦赛/奥运会那么强。
从2009之后,他只能凭借顶级的转身技术在短池统治400混了。
即便是菲尔普斯的天赋,加上美国的训练和科技,也无法在24岁的年纪恢复被影响的有氧储备。何况是孙杨这样的长距离运动员,而且遭受了更为严重的系统性训练中断,还换成不擅长有氧的教练?
2015年喀山世锦赛,孙杨拼尽全力拿下了800米冠军,达成史无前例的800米横跨5个年份的世锦赛三连冠。
最后一天的1500米,他实在没有力气了,选择了退赛。在里约,他则没有进入决赛,成绩是15分开外。
喀山的800冠军,成为了孙杨在长距离上的绝唱。而他的800米生涯最好成绩(PB),永远停留在了2011年的上海,他19岁的那个夜晚,7分38秒57。
此时的孙杨,年仅23岁。今年破纪录的芬克多少岁?25岁。
按照长距离运动员的成长路线,尽管20岁以后很难让有氧储备再有质的提升,但在游泳这个项目上人类仍未在技术层面达到极限仍是泳界共识。
当今绝大部分长距离运动员的巅峰期都不是有氧储备的巅峰(也就是20岁左右),而是在技术和有氧的综合巅峰,即25岁左右。
在孙杨1500米破纪录之后的十几年里,这个项目飞速的进步。2013年亚军科克伦的成绩放到今天只能勉强进入决赛。孙杨破纪录时,游进14分40的人整个历史不过孙杨本人(两次),哈克特(两次)和迈卢利三人而已。
而当今的1500米,没有个多次游进14分40的经历,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想冲击领奖台。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问题:人类对游泳技术的理解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越是长距离,越是体现人类对于水–这一并非人类日常生活的环境–的征服和适应。
这样的项目正是技术层面进行减小阻力、提升划水效率和换气方式、精进转身技术的集中体现。
不同于50米这类大力出奇迹的项目,1500米的距离里面,技术不精湛导致的阻力增大是极度要命的。所以孙杨这样擅长减阻、精于高效途中游的运动员会在巅峰期统治1500米。
而这些技术层面的内容,在过去十几年里已经被一代代革新。这就是很多长距离运动员巅峰期远超有氧储备巅峰期的原因。
但一切的前提是,有氧储备还在。而孙杨的有氧储备已经不在了。
如果他的有氧没有被废,他很有希望赶上这十年间游泳技术的变革,很大概率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1500米游进14分30的人。
这所有的幻想,随着2013年高原训练的停止,最终都只能是幻想了。
如果你问我,巅峰孙杨有多强?我应该会回一句:他没有到过巅峰。
孙杨去东京前,是什么状态?
孙杨最后一次参加世界大赛,是2019年的光州世锦赛。
此役孙杨斩获颇丰:200米金牌,1分44秒93。400米金牌,3分42秒44。800米第6,7分45秒01。
而1500米,他已经很久没有报名了。最近一次的成绩是全运会上游出的,14分55秒整。这已经是他前后几年的最好成绩。
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参加世界大赛。这两枚金牌让他完成了在奥运会+世锦赛上的200米三连冠、400米6届5冠。这两枚金牌,是对孙杨东京抱有希望的最大底牌。
但如果看过东京的比赛就会知道,孙杨想夺冠并非易事。
东京的200米冠军成绩,汤姆迪恩,1分44秒22。
亚军-被孙杨一边握手一边喷loser-邓肯斯科特,只差一个指尖,1分44秒26。
这两个成绩都是超过孙杨PB的。孙杨PB是2017布达佩斯世锦赛创造的,1分44秒39。这也是孙杨生涯唯一一次游进1分44秒5。
最终,他在这三个项目的PB定格在了200米1分44秒39(2017布达佩斯)、400米3分40秒14(2012伦敦)、800米7分38秒57(2011上海)。最近几次夺冠,从里约开始,已经是200-400了。
很多人说孙杨转型了。是,他从长距离转到了中距离。但这不代表他中距离就比之前强。游泳的任何距离,都是有氧训练主导,只是短距离运动员的主导程度会低一些。
但凡他的有氧还在,里约的400米他不会被霍顿绝杀。
一个后程无敌的人在后程被绝杀,搞笑呢?
很多人会提他里约前的脚趾骨折。这的确影响了他当年的表现,但这一切的下滑都是基于2015年已经严重下滑的基础上的。如果当年的断训没有发生,他在里约会对骨折有充足的容错率。
想让一个运动员真正转型,几乎是不可能的。哪怕是莱德基,定项800-1500之后也是对200浅尝辄止。200是她最后一个拿金牌的项目,也是第一个丢金牌的项目。
因为200需要很快的出发反应时、很精细的转身技术、相对更高的无氧比例,这都不是长距离运动员能具备的。
想要让已经主攻长距离的运动员去主200,需要对肌肉类型进行彻底的改变。我目力所及,尚无人能做到。何况孙杨的体型决定了他的转身就不可能很强。
孙杨在200上的表现非常典型,我强烈推荐大家仔细回顾伦敦的200米录像。
伦敦是孙杨第一次在这种级别的大赛上参加200米,他出发蝶腿过后就已经被阿格内尔甩开了半个身位。
随后的3个50米游程,他每次都会在途中游阶段大幅缩小差距,然后在转身处被再次拉开。
最后一个50米,阿格内尔全力冲刺,这一次孙杨已经无力再缩小差距。
上个图,直观感受一下差距有多大。
孙杨1500米的最后100米能游到53秒多,但是他200米的最后100米也是53秒多。这一场后程甚至只有53秒71,慢于1500米的后程冲刺。
而阿格内尔是52秒50。换句话说,孙杨是个很纯粹的长距离运动员,速度上限是很低的。
这一点,纵观他的整个生涯,从未改变过,也不可能改变。
他后期的转型,与其说是调整技术类型统治了200,不如说是被迫改变了报项。
他的200米成绩几乎就没有变过,2019的夺冠成绩甚至和自己当年伦敦的亚军成绩一模一样。
甚至是,他在伦敦接力上的那场1分43秒16,他此后也从未在接力上从未接近过。从这个角度讲,说200也下滑了都不过分。
之所以2016-2019能三连冠,是因为阿格内尔退役了,而斯科特和迪恩还没成长起来。孙杨自己的努力让他维持住了巅峰,把握住了这三届的窗口期。往前或者往后,他都是没有机会的。
阿格内尔那场的1分43秒14,是孙杨这种长距离转型的运动员摸不到边的成绩。就像莱德基从来碰不到施密特在伦敦游出的1分53秒67一样。
所以,很多人会问,如果把转型后的孙杨扔去伦敦比200,会怎样?
答案是,不会有任何区别,都只会成为阿格内尔那场伟大表演的注脚。
孙杨的确在东京周期表示过要冲击800米金牌。这个周期他的最好成绩就是7分45。只能说,金牌有希望,但不大。(东京冠军成绩7分41,孙杨已经有一阵子没有接近过了。)
如果他去了东京,唯一概率比较大的金牌是400米,而且概率的确不小。东京的冠军成绩竟然只有3分43秒多,属实是泳坛丢人现眼。
结语
在这个时间段写这些,不是为了攻击谁或是褒奖谁抑或是洗白谁抹黑谁。我在泳圈几乎不追星,只是会关注平时的赛事和新闻。我唯一在朋友圈公开粉过的游泳运动员是莱德基,但上一次公开谈论她也已经是五六年前了。
忽然想起来写,一是巴奥热度还没过,每天都会在各种社媒上刷到形形色色的评论。
二是我当年追过孙杨2013训练、2014曲美他嗪、2020审判等几乎所有的事件,尤其是国际审判的那次,我目睹了舆论一次次的反转、一波又一波的人挺了又喷,喷了又挺,然后在巴奥之后开始旧事重提,重新倒向另一个极端。
这都不是负责任的态度。运动员终究是成绩说话,而不是情绪说话。所有的设想都要基于运动员真实的生涯履历。
而孙杨的履历,他的荣耀、巅峰、下滑和退场,已经写在这里了。
其中是非功过,自有历史评说。